【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3/26

調整字級:




小腸有宿便容易影響到正常的功能,阻礙營養的吸收。中醫師彭文光強調,糞便若沾黏在小腸裡,將因為糞便腐爛而導致腸道腫脹、發炎,以致於血液循環受到阻礙,進而誘發一連串的症狀,但患者多半不知小腸有宿便,必須從脈象分辨清楚。

彭文光醫師指出,患者小腸內有宿便時,脈象則會出現實脈,主訴有便秘、一天大便數次但有排不乾淨感、長期腹泄或排便正常的狀況等,從問診沒辦法瞭解小腸內有宿便,脈診才能正確診斷。

彭文光表示,當小腸腫脹、發炎時,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進而使心臟輸血產生很大的阻力,所以心臟必須更用力輸血,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心跳加快的情形發生。此外,胃脹、胃痛、胃酸過多及胃酸逆流等症狀,也跟宿便有直接關係。

其他像是口瘡、牙周痛、牙齦腫痛、潮熱、盜汗、心悸、臉紅癢、類似更年期症狀、半夜嚴重咽乾等症狀,都和小腸熱上沖有關;婦女月經不行、淋漓不止、經痛、經行頭痛等症狀,都是受到小腸蠕動不良所影響,以致於下腹腔血液循環出了問題。這些症狀都可以從脈象中找出病因,了解是否為小腸宿便所造成。

很多疾病是從人體臟腑所衍生出來,而傳統中醫透過把脈就可以診斷患者臟腑的氣血變化,可盡量從脈中去尋找病因所在之處,進而發現病因真正的起源,這樣就不容易因為患者本身對病症症狀的誤解而影饗到診斷,所以診斷重點往往不在於患者表面的敘述。

彭文光表示,脈診時發現患者病位在小腸,腫脹、發炎後影響到血液循環,讓患者感受到上半身有一堆不舒服症狀,其實病根很有可能是在下半身,從患者脈象中就可區分出來。

彭醫師指出,因為血循不良時,血液往上循行所引起的症狀較明顯,往下循行所引起的症狀較不明顯,所以患者多半感受到上半身的症狀,其實這不一定對,因為上半身神經相對比下半身多,所以患者對上半身的症狀比較有感受,其實多數患者的病根常在丹田、小腸、膀胱三部位。

患者有長期畏寒、手足冰冷、容易疲倦等症狀,可能跟慢性腸炎不癒所致有關;小朋友胃口不好、發育不良,很可能跟腸病毒多年未癒有關;患者主訴口乾、腰痠、精神疲倦、睡眠品質差、經常做夢、腳痠無力等症狀,經脈診後發現,其實患者還有臍腹痛、長放屁、脹氣、大便粘稠等症狀。

彭文光進一步指出,民眾要預防病在小腸,就應設法排除小腸沾黏的宿便,可能民眾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小腸會形成宿便?根據臨床門診的經驗,小腸形成宿便,推論上應該是患者有便意時,卻常忍住不去上廁所有關,很多人都誤以為一天只要排便一次就好,其實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看有沒有便意,再調整排便次數才對。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