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4/06

調整字級:





脂肪瘤患者常見虛證、瘀證體質。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脂肪瘤早在中醫古籍中即有相關介紹,治療上仍需要依照體質辨證原則個別治療,還有中藥外治法調理可使用。

陳曉鈞醫師表示,關於脂肪瘤的介紹,在《外科正宗癭瘤論》提到:「又一種粉瘤,紅粉色,多生於耳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全是痰氣凝結而成。《外科證治全書癭瘤》也提到:「乃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成此瘤也。」

中醫治療上則根據體質、望聞問切,主要可分成四類來治療。在古籍中提到,「乃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成此瘤也。治宜針破擠出脂粉,用生南星、大黃等分為末,以白玉簪花根搗汁調敷之。」說明此病除了內用調理體質,還可以外治法,搭配中藥如生南星、大黃等分,加以外用外敷調理。

中醫治療脂肪瘤,陳曉鈞指出,辨證包括「脾胃寒濕型」、「飲停胸脅型」、「氣滯血瘀型」、「肝腎陰虛型」,應配合補脾胃袪寒濕;袪痰;活血理氣;以及補肝腎方向調理。

用藥治療上,「脾胃寒濕型」患者臨床上症狀常見伴隨胃口差、胃脹、大便經常不成形,中藥常用茯苓、蒼朮、桂枝、白朮等;「飲停胸脅型」患者臨床症狀可見包括胸悶、咳嗽、痰多;常用天花粉、半夏、枳殼、厚朴等。

「氣滯血瘀型」患者臨床症狀可見包括手腳容易痠麻、血脂肪高、疲倦,常用當歸、黃耆、川芎、山楂等;「肝腎陰虛型」症狀可見包括口乾、腰痠背痛、失眠等,常用包括杜仲、續斷、山茱萸知母、玄參等。

醫師指出,除了上述的證型加上常用藥外,還可配合應用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幫助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並加入消脂藥物,如決明子、何首烏、山楂等去作加減。

預防脂肪瘤生成日常飲食應注意。陳曉鈞表示,應儘量少吃油炸物,多川燙較好;避免喝酒,因為酒精代謝易以脂肪形式儲存,注意熱量控制,原則在兩千大卡以內。多攝取維生素A與胡蘿蔔素,加速脂肪代謝。平常也應避免晚睡上火,以免加速脂肪瘤生長。

陳曉鈞表示,多吃蔬果有助於降低脂肪瘤復發的機會,對於血液循環也有幫助。如胡蘿蔔、芹菜;韭菜、蘆筍、小麥與燕麥等。當中含有維生素A與胡蘿蔔素,可提供肝臟所需養分,並增加脂肪的代謝。

而十字花科的甘藍、花椰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也能幫助減少脂肪堆積,加速排便。如檸檬、西瓜、蘆薈、番茄、絲瓜,也含維他命,同時可以幫助控制血壓,讓身體代謝正常化。同時,日常作息應正常,避免晚睡、熬夜,以免上火,易使脂肪瘤加速生長。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