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2012/04/07

調整字級:





目前治療膽結石以開刀切除膽囊為主,體外震波、藥物多半效用不大。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建源分析,體外震波、超音波都是用來震碎腎結石,但對於膽結石治療效果並不好,且容易造成周邊器官血腫,現在幾乎沒有人用體外震波治療膽結石。

膽結石依成份分為三種: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與混合型結石。像肝硬化、鐮狀紅血球疾病、細菌感染、寄生蟲疾病等都可能造成膽色素結石,過去台灣膽結石患者以膽色素結石居多。西方人因飲食較為油膩,所以膽結石成分以膽固醇為主,現在民眾飲食越來越西化,因此膽固醇結石比率逐年增加。

藥物多針對膽固醇結石。常用藥物包括去氧熊膽酸(UDCA)、去氧鵝膽酸(CACD),這些藥物可促進膽汁分泌,使膽固醇崩解,如果膽結石過大,療效也不好。

一旦膽結石患者膽絞痛變得頻繁、很不舒服,一年發作兩次以上,或出現急性膽囊炎等疾病,就要考慮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療。

目前醫界多採用膽囊切除手術一勞永逸解決膽結石問題。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戴鋒泉表示,傳統膽囊切除手術為開腹手術,患者腹部會有十到十五公分傷口。現在多數是用低侵襲性的腹腔鏡作手術,醫師在患者腹部打數個洞進行手術。每道傷口約一點五到兩公分,多數患者術後約兩天時間就能出院,大約經三、四天休養就能正常工作、作息。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接受膽囊切除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傳統開腹手術則只要半身麻醉,像心肺功能很差的患者就必須作開腹手術。此外,膽囊發炎七十二小時內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治療,但如果發炎持續三天以上,或急性發炎現象很嚴重,這時膽囊容易腫脹,用腹腔鏡較無法區分血管、膽管等組織,使用腹腔鏡的話,患者出血風險較高,因此會考慮使用傳統開腹手術切除膽囊。

戴鋒泉醫師提醒,患者在接受膽囊手術前,要盡量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術後患者若攝取多一點脂肪常會腹瀉,但一、兩個月後身體就會慢慢適用無膽生活,腹瀉便逐漸獲得改善。

另外,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強森‧西斯爾醫師曾在「臨床腸胃肝臟科」期刊(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發表研究指出,醫師越了解患者腹部疼痛特徵,越能幫助患者找尋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指出,約有百分之五十的膽結石患者接受膽囊切除術之後腹部還是持續疼痛。因此醫師最好多作評估,以免患者白挨一刀。

強森‧西斯爾醫師表示,像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腹部疼痛。而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膽結石沒有症狀,醫師應該要仔細區別膽囊痛與其他疼痛的差別,這樣較能找到方法有效緩解患者腹部疼痛症狀。

研究人員以一千零八位上腹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已選擇接受膽囊接除術。膽結石引起的上腹痛特徵為陣發性疼痛,通常一個月可能出現一次,每次疼痛持續三十分鐘到二十四小時。疼痛常出現於傍晚、晚上,這種現象已持續一年或一年以下。若患者疼痛特徵符合越多點,手術越能舒緩患者疼痛不適。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