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4/30

調整字級:





腦出血病患通常很快出現腦水腫。中醫師朱明清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針灸、頭皮針對缺血、缺氧後的腦神經元有保護作用,提高細胞修復能力,減少壞死,因而能減少水腫。

朱明清醫師提到,腦血管阻塞的病人,腦水腫通常第3天左右開始,第4、5天達到高峰,如果再腦水腫前開始針刺治療,對病人幫助最大,減少功能喪失。腦水腫即腦內水分異常增多,中醫師表示,該症狀是可能源自腦部感染、挫傷、血管栓塞還有各種慢性病導致的腦病變等等,中醫除針灸、可以按體質給藥開方。

腦水腫發生的機轉是腦部缺血與缺氧,腦細胞一旦缺氧,代謝降低,出現電解質紊亂,造成細胞內水分子增加而腫脹。包含高血壓、低血壓、感染、中暑、中風或創傷、糖尿病或腫瘤等等諸多病症未妥善處理皆可能造成腦組織缺氧或缺血,因此腦水腫不是單一疾病造成的現象。

若病症惡化,隨即進入高顱內壓的狀態。頭痛、嘔吐、視神經水腫就是高顱內壓的三大症狀。病人還可能出現眩暈。過量的抗生素、荷爾蒙或是其他中毒反應可能造成腦水腫。現代醫學多採脫水療法、類固醇或是低溫、高壓氧或是手術。

醫師表示,中醫在輔助治療上有發揮空間,可加速患者清醒及保護腦細胞。且對於類固醇、抗生素過度使用,腦腫瘤栓塞、放化療後遺症等腦水腫病因可發揮療效。

針灸不是將針扎入穴位即完成,朱明清醫師表示,捻轉、提插的時間、手法輕重都會影響療效。

朱明清指出,依照中醫理論,捻轉止痛,提插可以調整陰陽,而手法輕重要恰到好處,一旦運針時間太短,也就是去針時間太快,對於比較嚴重的病症通常效果有限。

即使扎對穴位,但手法不佳或時間太短,療效通常差強人意。醫師分析指出,影響針灸效果的關鍵在運針方法,針灸要提高療效,手法最要緊,運針也與中醫說的調氣有關,患者必須對針灸刺激產生感應,才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針灸刺激強弱也有不同的效果,醫師表示,不同手法的針灸分別有補虛、瀉實的作用,類似現代說的興奮及抑制作用。此外,醫師指出,運針手法的不同,如重按輕提或輕按重提等不同進針、出針的速度亦產生不同的補、瀉療效,不同的穴位亦須有不同的進針深度與手法。

扎針時需要留意的是穴位選擇與刺入深度,合格中醫師會避免容易扎到臟器的穴位;而飽食、疲累的人也盡量避免施針,至於部分病人因小傷口癒合不易,或本身免疫力異常的特殊情形,醫師必須在針灸前予以詢問或辨別,如果身體狀況太差,有特殊傳染病,則盡量避免施針。

醫師指出,免疫力極度低下或非常虛弱的人,其實未必需要施針,而是應考慮艾灸。中醫理論中,體虛者可以溫熱的灸法來改善身體狀況。

此外,捻針是中醫針刺入穴位後,予以刺激的手法之一,但對身體較差、體質虛弱的患者,中醫師捻針會較謹慎,避免刺激過重、過快。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