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5/21

調整字級:





老年骨骼、神經問題中醫稱痺、痿。中醫師李雨生在一場研討會中發表分析指出,痺、痿包含頸椎病、痛風,退化性病變,肌肉萎縮題癱軟等問題。

李雨生提到,老化使得人體調節功能不足,中醫稱為腎氣、正氣虛衰,經絡關節容易出現瘀滯無力,出現痿症,又容易引發僵硬,而出現痺症。

氣血不通暢,受阻滯引發的疼痛及活動不利也稱為痺。中醫認為多數是由於機能衰退,勞累閃挫,臀腿扭傷而引發經絡受損,氣滯血瘀,或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痺阻,不通則痛。

下肢痿痺,活動不利可多按壓太沖與足三里等穴。虛損性體質者可多按足三里。自然老化後,關節內軟骨磨損後容易產生周邊骨不正常增生及關節腔窄化,醫師指出,患者關節活動時感到疼痛,不能充分活動。常見的症狀有蹲下起立時疼痛、僵硬,響聲;若關節退化患部在腰椎,則腰部軟組織也常感到酸麻及僵硬、疲倦無力,彎腰後仰皆無力。

此時以中藥加上針灸治療可改善不適;膝蓋凹陷處的膝眼外觀頗像小牛的鼻子,故該處穴位中醫稱犢鼻穴,醫師指出,可在該處或其下方附近的足三里針灸。

患者膝關節會痠、脹痛感,尤以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爬山、天氣變化時加重,下樓梯因膝蓋無力而顯困難。蹲下起立時疼痛、僵硬感,被動運動時膝關節有響聲或骨摩擦聲。而為了舒緩患部,醫師建議最好避免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否則關節會愈僵硬,削弱下肢肌力與體力。

通絡化瘀改善中老年人骨關節問題。中醫師李雨生指出,通絡化瘀治療除了疏通、清除病灶,還需要充實正氣,並柔肝健腎。

李雨生提到,通絡化瘀不只是活血化瘀,清除瘀滯,還要補正氣,才能使抗病能力改善;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所以要使得肝或濡養,才能使筋健壯;健腎則使骨骼更加強壯。

肝氣鬱滯容易使得筋膜疼痛。有些民眾情緒起伏後容易出現氣滯造成的走竄痛,尤其胸肋兩側附近悶痛較常見,此時可利用理氣藥材改善。此外,很多有外傷史的民眾,天氣稍變化便常抱怨渾身不舒服。骨關節不舒服,有退化現象者,若有外傷病史,多數呈現中醫所說的氣滯合併血瘀體質。

對於血瘀型骨關節問題,醫師指出,多數出現局部疼痛,痛有定處,或有麻木感,同一姿勢過久,往往加重關節僵硬,屈伸出現困難,舌質紫暗,薄白苔,治療上必須活血化瘀,通絡。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中醫稱為風、濕,寒侵襲,主要是指受到氣候、飲食冰涼的影響。針對這類患者,中醫師診斷後可給予正式中藥方劑。對於虛寒體質者,中醫認為可藉輔助溫裡散寒,益氣活血的方藥改善陽氣不足,能夠補氣通陽,改善氣血不足,進而通絡化瘀,改善骨關節問題。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