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2012/06/09

調整字級:




前言︰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病變中的一種類型,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重度的動脈硬化,會使大腦血液供應減少,出現頭暈、頭痛和記憶力減退等症狀;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著直接相關性。此外,如果血管管壁阻塞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機會易發生中風。包括一些慢性病族群,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族群,都應積極防範。

頸動脈硬化與慢性病有高度關聯性。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莊毓民表示,三高族群、抽菸者,都是頸動脈硬化的高危險群。日常飲食未節制,多油膩,脂肪堆積等因素,也都可能誘發。對於日後引發中風的機會,可說是不定時炸彈,應積極防範。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莊毓民表示,頸動脈硬化常見族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高血脂症,有長時間抽菸史等族群,由於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中,血管內皮細胞易受到傷害,血管壁便逐漸變厚。而通常慢性病發病時間愈長,血管狹窄的機會也愈高。當血管狹窄,會影響到血流量弱,供血不足,而造成血液循環不良,使得基底動脈受損。患者常見頭暈、頭痛,走路不穩等局部暫時性的中風現象。根據統計,臨床上血管壁阻塞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機會易發生中風。

莊醫師表示,臨床上鑑別檢查,以及治療前的檢查方式,包括有頸動脈超音波,核磁共振,還有血管攝影,可將血管狀況看的更清楚,幫助更直接的瞭解頸動脈狹窄程度、部位以及血流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詳細的資訊。患者症狀表現上,如果是左邊頸動脈阻塞,可能出現右半邊肢體麻痺,嘴巴右邊歪斜等,屬於小中風的症狀。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一般而言,輕微的動脈硬化,對於大腦血液供應作用影響還不算明顯,因此,可能症狀不明顯。重度的動脈硬化,會使大腦血液供應降低,出現頭暈、頭痛和記憶力變差等症狀,如果這時活動頸部,很可能加重腦缺血,進而使腦部缺血症狀更加嚴重,甚至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尤其是老年動脈硬化族群,如發生有頭暈和記憶力變差的狀況,應避免度活動頸部、扭動頭部,以降低「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研究也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著直接相關性。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可以明顯減輕腦梗塞塞症狀,及預防中風的再次發生。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研究提出,動脈粥樣硬化炎症假說,認為炎症反應貫穿於動脈粥樣硬化起始、進展及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全過程。尤其是斑塊不穩定發生破裂的中心環節。西醫中的過多的氧自由基、凝血及纖溶產物、微小血栓、高血脂、炎性介質和血管活性物質的過度釋放及微生物毒等,也都可看成是中醫所說的「毒邪」。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