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6/22

調整字級:





癰,傳統中醫指的是急性化膿性疾病。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病症的特點是患處有結塊,常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症狀;發病時,病情進展相當地迅速,且容易腫、膿、潰,患者可能伴隨出現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性症狀。

中醫把長在頸部的癰叫頸癰,把長在胯腹部的癰叫胯腹癰,把長在大腿周圍的癰叫股周癰。張盈瀅醫師指出,主要病機為毒邪壅塞不通,多由外感六種外邪、吃太多大魚大肉、內鬱濕熱火毒、受到外來傷害等因素所造成,或是身體感受到毒氣,以致於化火生熱,進而導致邪毒壅聚、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最後就發生在皮肉間積聚成形。

古籍《黃帝內經》有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很早以前,傳統中醫就有癰的相關描述,所以也有相關的治療方式,有中醫認為可使用拔罐法,也有中醫認為可視患者病情,分期使用仙方活合飲、八珍湯等處方,視病情選擇療法。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