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6/25

調整字級:





中藥材顏色與功效有一定的關聯。中醫師朱啟斌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儘管不是唯一判斷標準,但從中藥的顏色的確可以大略了解藥材的效益,例如很多色紅的藥材,效果入心;青色藥材則常用於養肝;黑入腎;白入肺;黃則入脾。

中醫師朱啟斌指出,依照中醫五行五色的觀點,顏色不同,功效也略有差異;如不少顏色偏紅的食藥材如紅棗、蘋果、紅豆等堪養心,讓氣色紅潤;白木耳在中醫看來可入肺,肺又與皮毛有關,因此多吃白木耳還可以同時讓皮膚、氣管獲得滋潤,並能增加飽足感。

至於黑木耳則入腎,補養效果不錯,黑色食材常見的有香菇、木耳、海帶、黑豆等食物滋潤性的作用,例如烏骨雞、黑豆,以及熟地黃、何首烏、桑葚子、山茱萸等被歸類為滋養性的藥材。

醫師指出,藥材的顏色雖然不是判斷效果的唯一標準,但中醫認為每種顏色的食材與藥材都有作用,在現代來看也有一定的道理,研究顯示,天然食材藥材中的顏色往往是有益成份,有些具有保護血管的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中醫師朱啟斌也指出,食物與藥物都有四氣五味,均有功效,四氣五味一旦太過便會傷身。

朱啟斌提到,過去傳統醫學沒有食物、藥材的成分分析,過去根據經驗將藥材依照四氣五味分類,所謂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四氣則是寒、熱、溫、涼,還可區分升、降、浮、沉的性質。四氣五味的差異可用於調整體質,但不能長期偏於食用或攝取某種性味,以免出現明顯的偏性。

傳統中醫對於食藥物功效,通常更重視其性味,較少強調其所含化學成份,現代中醫則有做些成份研究,用於佐證。醫師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偏性」,目的是以其之偏矯正臟腑之偏,故不宜把藥物當成食物,過度服用;例如體質較虛,固然可在醫師診斷下,予以適合的中藥改善體質,卻不宜開始天天猛灌藥。

朱醫師指出,中醫養生所說氣味、寒熱基本概念,一般人有時不易理解,但這種分類,簡單來說即是提供初步分類,民眾不妨請教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避免過多食用具有偏性的食物藥材,讓自己身體出現不適。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