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7/16

調整字級:





痛風屬於一種普林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病情經常反覆發作。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中醫認為痛風常反復發作關節炎為主要的臨床表現,屬於痺病、痛風、白虎歷節等範疇。

林曾翠霞醫師指出,痛風的病因跟先天遺傳因素、脾腎功能失調、個別體質、外在環境、身體勞倦、情緒問題、飲食、外傷等因素都有關係。當肝腎發生虧虛現象時,脾未正常運作為病之本,風寒濕熱、痰濁、瘀血等閉阻經脈為病之標。

由於每個人感受邪氣皆有所不同,所以症狀表現會有差異,病情拖久了將造成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濁瘀血閉阻經絡等,將導致關節腫大、畸形、僵硬、結節等,甚至於內損臟腑或併發臟腑病症。

林曾翠霞指出,臨床上,痛風患者可能伴有高尿酸血症、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關節畸形等症狀或併發症,有時候會累及腎臟進而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尿酸腎結石。

門診發現,年齡愈大發生的機率愈高、男女罹患比約為二十比一、婦女發病通常多半在絕經期之後,有些疾病也常與痛風相伴,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痛風發作後,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免得持續受到痛風所折磨。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傳統中醫通常會以辨證治療痛風,原則上可分為風濕熱痺、風寒濕痺、痰瘀痺阻、肝腎虧虛等證型,只要辨證精確,就可以使用適合的藥物治病,盡快改善患者不適的症狀。

林曾翠霞指出,屬風濕熱痺者,患者通常出現嚴重的關節紅腫熱痛,且病情發病急驟,通常會在夜間發作,發病時會在一個或多個關節,患者多半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頭痛汗出、小便短黃、大便結等症狀,治宜清熱通絡,袪風除濕。

屬風寒濕痺者,患者通常出現關節腫痛,且會產生屈伸不利的情形,或是皮下有結節或痛風石。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證型又會因為邪氣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若風邪偏盛者則關節遊走疼痛、出現惡風發熱等等症狀;若寒邪偏盛者則關節冷痛劇烈、病情發作時痛有定處等症狀;若濕邪偏勝者則肢體關節重著疼痛、痛有定處、肌膚有麻木不仁感,治宜去風散寒,除濕通絡,視病情加減用藥。

屬痰瘀痺阻者,患者通常出現關節疼痛且經常反覆發作,病情往往日久不癒,病證時輕時重,患者可能有刺痛感、關節腫大、強直畸形、屈伸不方便、皮下結節、皮色紫黯或潰破等症狀,治宜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屬肝腎虧虛者,患者通常出現關節疼痛且病情反覆發作,痛風可能日久不癒,病症往往時輕時重,患者也可能發生關節變形、屈伸不順利、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精神疲勞、身體乏力等症狀,治宜益肝腎,補氣血,袪風濕,止痺痛。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