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10/23

調整字級:




中老年人常見「腎虛足跟痛」現象。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足底筋膜炎常見運動傷害、長時間負重站立及長時間跑步,鞋子不適當等所誘發。而中老年族群腎虛者,筋骨較為脆弱,少鍛鍊,也容易發生發炎疼痛現象。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足底筋膜是連接足跟及足趾的大片筋膜,是腳底主要支撐,以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是人體行走跑跳的緩衝墊。任何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應力的因素,都可能造成足底筋膜發炎,如運動傷害造成足跟骨錯位,長期不當姿勢,或身體結構異常如扁平足、空凹足,長時間負重站立及跑步、穿不適當的鞋子,及筋骨退化等原因,都可能誘發。

陳醫師表示,此症屬中醫「足跟痛」的範疇,主要病因為腎虛、外傷及勞損。中醫認為「腎主骨」;腎虛者,筋骨較為脆弱,當年齡漸長或缺乏運動鍛練,在久行久站後,足底筋膜無法負荷而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因此中醫有「腎虛足跟痛」的說法,也用來解釋為何中老年人常見足部疼痛的情形。

最常見症狀是腳跟底部疼痛;患者常抱怨在早上起床或休息一陣之後,在剛開始踩地時產生劇烈疼痛,然後疼痛感逐漸減輕。

足底筋膜炎分急性期、久病期。陳偉坤表示,中醫治療時可用「理筋正骨」的方法,配合針灸行氣活血止痛,內服適當藥方,以達到治療疼痛及鞏固療效的作用。

陳偉坤表示,臨床上一般在急性疼痛時階段,可採用針灸可緩解疼痛,外敷消腫止痛膏藥,內服疏經活血止痛藥方,採取輕柔手法使關節復位。若病程已久,反覆不癒,或疼痛不劇烈,屬於「腎虛足跟痛」,針灸時可兼取腎經穴位,服用補腎健骨藥方,輕柔理筋或關節面調整,並可配合適當熱敷。

陳醫師表示,針灸對足底筋膜炎疼痛有一定的幫助;針灸手法及配穴方式因人而異,一般在患處附近取穴,配合肝腎二經的穴位,便能取得療效。常用鄰近穴位包括如有:太谿、復溜、大鍾、然谷、照海、行間、太衝(見下圖)等穴,都是常用的有效穴位。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