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10/23

調整字級:




早期高血壓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發現時往往已經晚了一步。中醫師郭鈺安表示,一般來說,傳統中醫認為,高血壓為情緒內傷、飲食問題、內傷虛損等因素所造成,患者多半不能痊癒,大多數都會走上終身治療一途,但如果能夠獲得控制的話,就可將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可望降低發生併發症的機會。

郭醫師指出,長期的情緒內傷會引起高血壓,當民眾發生長時間的情緒不順暢、過度惱怒等情緒反應時,將引起肝臟不能順利地進行疏泄的功能,進而鬱而化火,患者可能帶有胸悶、心情煩躁、脅脹等症狀;飲食問題也會誘發高血壓,當民眾愛喝酒、愛吃肥甘厚味等食物,長期下來,可能會損及脾胃,或是由於患者中氣虧虛,脾失健運,以致於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脈,最後就造成高血壓。

郭醫師指出,內傷虛損跟高血壓有很大的關連性,有些人因為年邁體衰,常有腎精不足、肝失所養等情形,這些患者往往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以致於化火動風,或是肝陽上亢、肝火上炎,以致於日久耗傷津液,最後造成肝的陰血不足,若肝血常常不足夠,將可能連帶造成腎精虧耗的情形發生。

中醫認為,原則上患者常常虛實夾雜為患,病位主要是在肝、腎,但也可能涉及心、脾。在發病的早期階段主要是以氣滯血瘀、肝陽上亢等標實為主,到了中期階段主要是以本虛標實為主,通常本虛多見氣虛、陰虛等,標實多見痰濁、血瘀、陽亢等,到了晚期主要以本虛為主,但瘀滯亦重。

透過中醫藥調理模式,可望改善或控制高血壓。中醫師郭鈺安表示,依照高血壓病的臨床表現,類似於傳統中醫眩暈、中風等範疇,可針對患者所出現的證型予以辨證論治,通常可分成肝陽上亢、氣滯血瘀、痰濁中阻、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等證型進行調理。

郭醫師指出,當患者出現頭痛頭脹、容易發脾氣、經常睡不著、眩暈、耳鳴、心情煩悶、口乾口渴、臉紅目赤、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等症狀的時候,屬於肝陽上亢的證型,治宜平肝潛陽;當患者出現頭暈頭痛、胸脅脹痛、經常忘東忘西、常常睡不著、心悸、臉或嘴唇紫黯、舌頭有瘀斑或瘀點、苔薄白或薄黃等症狀的時候,屬於氣滯血瘀的證型,治宜理氣活血。

郭醫師指出,當患者出現眩暈、頭痛、頭重如裹、頭脹、倦怠、心煩欲呃、或胸悶時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質淡、苔白膩或苔黃膩等症狀的時候,屬於痰濁中阻的證型,治宜燥濕去痰,健脾和胃;當患者出現眩暈、眼花、耳鳴、腰膝痠軟、肢體有麻木的情形、手足心熱、頭痛、舌紅少苔等症狀的時候,屬於肝腎陰虛的證型,治宜滋養肝腎,育陰熄風。

當患者出現頭暈眼花、腰部感到痠軟沒力、耳鳴、心悸、腹脹腹瀉、肢冷麻木、陽痿、早洩、舌頭無苔等症狀時,屬於陰陽兩虛的證型,治宜滋陰助陽。透過辨證論治可望改善或控制好患者的病情。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