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10/30

調整字級:





痛風患者常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導致患者痛苦不堪。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林曾翠霞醫師表示,在臨床表現上,痛風患者主要出現局部關節毛病,但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併發症或伴發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腎病變等皆是,其中,腎功能衰竭最讓人畏懼。

中醫師林曾翠霞指出,腎病變常發生在病情拖的較久的痛風患者身上,這些患者約三分之一有腎臟損傷的問題,民眾不可不慎重以對,但腎損傷還有三種形式,包括痛風性腎病、急性腎功能衰竭、尿路結石等。

當痛風發作時,如果患者處於急性關節炎期階段,患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通常會出現明顯紅、腫、熱、痛等症狀,大關節受影響時可能帶有關節滲液;如果患者處於慢性關節炎期階段,這時候尿酸鹽結晶可能形成痛風石,而且很容易潰破。

患者常出現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沒有臨床症狀,只是血尿酸濃度增加而已,但血尿酸濃度愈高、時間愈長的話,則發生痛風或尿酸結石的機會也會跟著提高。此外,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比較沒有浮現出明顯的徵兆,典型發作起病急驟,常被午夜足痛所驚醒,痛時有如刀割或咬噬感,最初發病時約有九成會侵犯單一關節,到後期可發展為多關節炎。

值得注意的是,當患者體內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的時候,炎症發作可能會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通常多由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發展而來,容易導致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痛風石為慢性階段常有的表現,在患者的耳輪、手指、前臂伸面、蹠趾、肘部等部位都容易發現到。

痛風拖久了,治療相當棘手。林曾翠霞醫師表示,痛風屬於慢性疾病,治癒難度隨著病情演變會愈來愈大,尤其是痛風晚期可能造成關節畸形、腎結石、腎損害等,病變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實轉虛,將促使患者感到苦不堪言。

林曾翠霞指出,中醫認為痛風病程相對較長,早期多為風、寒、濕、熱等外邪侵犯人體經脈,導致風寒濕熱痺症,病情往往反覆不癒,這時候血脈瘀阻,津液或痰濁凝聚,病入筋骨後轉成痰瘀痺阻的病症,若病情深重的話,將可病發臟腑的其他病症。

以患者擔憂的腎損害為例,主要表現為痛風性腎病、急性腎功能衰竭、尿路結石等類型,如果患者要防止尿酸結晶在腎臟沉積而造成腎損害,關鍵就在於要控制好高尿酸血症,以及加強痛風發作間歇期或慢性期治療,以便減少腎受損的機會。

車前草、玉米鬚、薏苡仁煲水代茶飲用,有促進尿酸排泄的好處。患者應適時增加飲水量、鹼化尿液等,以及加強清熱利尿、通淋消石,對消除尿酸鹽沉積於腎小管、腎間質所引起的炎症反應,或是因尿酸結晶沉積所引起的尿路阻塞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