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11/28

調整字級:




慢性病族群出現出血型中風,可能影響手腳活動力。中醫師鄭集誠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出頭的老太太,本身有高血壓病史,雖有服用降血壓藥物,但常作息不定,有天突然出現手腳不聽使喚,緊急就醫,發現是出血型的腦中風。

中醫師鄭集誠表示,門診中這名60歲左右的婦人,帶有高血壓病史,常作息不定,自認身體爽朗,對天氣變化也不以為意,因為降壓藥也常服用,結果有一天醒來,左邊手腳不聽使喚,心想「怎會半邊沒力氣了呢?」後來經家屬送急診,才知道是「出血型的腦中風」所致。住院後由於腦中積血未散,患者整日無法提起精神,左臉頰垮下,卻不自覺,只知左手左腳無法自行抬起。而這類問題在中醫學上歸屬於「風中經絡偏癱型」的腦中風。

鄭醫師表示,患者之後以中醫介入針灸治療,主要針灸穴位以頭皮針為主,包括四神聰、運動區、感覺區,還有合谷、足三里穴調補氣血,陽陵泉、太沖穴幫助疏肝、通血絡,以及中脘、天樞穴調和脾胃。以及曲池、手三里、八斜穴,通經活絡。並搭配用藥處方以補陽還五湯合小活絡丹加減,幫助補氣調血通絡,以利偏癱瘓側早日恢復。

經過治療後,手腳已經略能轉動,她自己也覺得進步很多,因此愈早使用針灸治療,其恢復效果愈快。因為針灸能促使血脈通暢,恢復腦部血液供應,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醫師提醒,預防中風要從日常保生活做起,避免吃太多肥甘厚味,遠離菸酒,並注意天氣變化,增添衣物,且作息要規律,避免過於勞累,使體內氣機和調,血脈流暢,關節疏利。

中醫師鄭集誠表示,秋冬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慢性病患、心血管疾病族群都應注意防範中風的發生,治療應掌握早期治療黃金期;中醫臨床上對於早期中風的發作,可配合針灸及早治療,提高成效。

鄭集誠表示,早晚溫差變化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年紀大的人感到憂心忡忡,醫界常大聲疾呼,希望這類病人要按時服藥、多注意保暖,以防中風的發生,但中風的人還是層出不窮,甚至年齡層也不斷下降。

中醫觀點,中風在唐宋以前,都認為中風的原因是「外來風邪」入侵身體所造成,又因為「風」邪的性質是變化多端,也導致中風後病情症狀多變的現象產生,在明清以後,則多主張中風是自身體內的虧損在先,因此有「內風」之說。整體而言,其實病因內外風邪都有,只是病情症狀輕重不同而已。

鄭醫師表示,近年來中醫治療中風有其一定成效,其中針灸治療中風療效也倍受肯定,但很多人對於中風患者什麼時候應該開始針灸治療,卻不太清楚。通常都只等西醫認為情況穩定,才敢開始接受針灸治療。其實,愈早介入治療,愈能提高治療成效。

醫師指出,這幾年衛生署有開辦「腦心血管疾病中醫門診治療計畫」,目的就是要使罹患此類急病有積極的恢復成果,雖然一般診所已多能執行此計畫,可惜大眾還不是很清楚,因而喪失恢復自理能力的大好黃金時期;由於中風後半年內是治療的最好時機,如能掌握治療黃金期,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