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1/11

調整字級:




腸躁症病因經常和肝脾有關。署立豐原醫院中醫師張盈瀅表示,脾虛與肝鬱往往結合為患導致腸躁症,患者多以情緒不順遂為誘發腹瀉的因素,以腹痛急迫、疼痛欲瀉、排便不順、瀉後痛減為特徵。

治療腸躁症從肝脾著手。張盈瀅表示,腸躁症患者在不同病變階段的臨床表現均不同,但病機總離不開脾虛肝鬱,中醫認為,辨證上屬於肝鬱脾虛型患者,治療時應著重於補脾瀉肝,去濕止瀉,適合使用白朮、白芍、陳皮、防風等中藥材,同時視病情加減使用藥材;屬氣滯腸澀型患者,治療時應著重於理氣化濕,滋陰增液,泄熱通便,適合使用柴胡、厚樸、茯苓、橘皮、紫蘇、生薑、檳榔、玄參、麥冬、大黃、芒硝、生地黃等中藥材。

屬於脾虛濕困型患者,治療時應著重於益氣健脾,和胃滲濕,燥濕健脾,理氣導滯,適合使用薏苡仁、扁豆、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蓮子、豬苓、生薑、砂仁、桔梗、大棗、蒼朮、厚朴、肉桂、陳皮、澤瀉等中藥材,同時視病情加減用藥。

辨屬於脾腎陽虛型患者,治療時應著重於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益氣健脾,適合使用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乾薑、甘草、人參、白朮等中藥材。原則上,腸躁症患者應耐心接受治療,唯有如此,病情才可望逐漸好轉。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