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3/05/03

調整字級:




延遲性肌肉痠痛可能在停止運動後一段時間才出現。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早的話約在運動後8小時發生,一般常在運動後24~48小時出現。在48~72小時達到最高峰,並且持續1~3天,到一周後左右才能完全恢復,所需時間長短視嚴重程度不同而有差異。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延遲性肌肉痠痛可能因乳酸堆積造成。原因為肌肉運動強度較大,氧氣循環供給不夠,造成乳酸產物堆積,造成細胞間滲透壓的改變,導致腫脹問題,進而刺激到神經末梢,形成肌肉痠痛的問題。也有研究提過,高強度的運動後,產生的乳酸可能引起與疲勞有關的嚴重肌肉痠痛。

另外,陳醫師表示,延遲性肌肉痠痛也可能與肌肉痙攣有關。經過勞動、運動,會引起活動部位的局部缺血,缺血就會造成血液循環較差,形成致痛物質的堆積。如果致痛物來源質累積太多,超過一定比例,就會導致疼痛問題;而疼痛又會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痙攣,導致局部缺血的時間更長,如此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整體而言,肌肉痙攣與肌肉痠痛之間,往往可能形成惡性循環。最好在運動前,能夠藉由適當的伸展、充分熱身,有助於緩解或抑制肌肉痙攣的發生。

肌肉痠痛可配合穴道治療。中醫師陳曉鈞表示,針灸有改善血液循環、抑制痛覺神經傳導等功能。因此,對於治療肌肉痠痛很有幫助。並可配合病況,適當藉由艾灸、放血、按摩等方式,疏通經氣,改善疼痛。

陳曉鈞表示,中醫治療以經絡循行為主。可在經絡循行所經的路線,可處理該條經絡的穴位以治療疼痛。如果是肩頸上背痠痛,則可以選擇,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為主。若是背痛,可以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來治療,而治療可針剌,搭配艾灸、放血、拔罐、刮痧、推拿等方法,可視病症選擇適當方法。

針對肩膀僵硬、痠痛的,包括可取頸脖子左右2釐米處的天柱穴,肩峰與脊椎中點的肩井穴,以及可取在第四椎下在肩胛骨內緣的膏肓穴;腰背痠痛可針對委中穴針灸或放血治療;小腿肚痠痛可取承山穴治療。

此外,也可針對四處,包括針左右手合谷穴,及左右足太沖穴,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上董氏奇穴的火腑海穴,上士穴等,都可改善全身肌肉痠痛。

另外,陳醫師表示,艾灸或用針剌、脾經原穴的太白穴,可幫助快速消除肌肉痠痛的症狀,而用按壓,扣擊也有幫助。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當運動或搬提過重的物品,會導致脾氣一下子耗費過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而艾灸可調理疏通經氣,迅速消除肌肉痠痛的症狀。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